减税降费精准助力复工复产
球友会体育在线(中国):2020-04-20 浏览次数:8418
减税降费是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的重要内容,也是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政策工具。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多项税费优惠政策相继出台,助力企业渡过难关。这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实施效果怎么样?如何进一步把握节奏和力度,出台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对冲疫情影响?本期“经济圆桌”,经济日报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了讨论。
持续增强市场主体信心
我国把减税降费作为宏观政策的重要工具,是出于什么考虑?
白景明: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我国强力推进减税降费,主要有两大目的。
一方面,本轮减税降费实现了更深层次的税制改革性减税。其中,增值税税率大幅下调,意味着我国增值税税制已转向低税率、宽税基模式;小微企业减税再加力,说明小微企业税制已转向稳就业、促竞争模式。这种制度选择形成了强劲的税收合理增长激励机制,把企业和个人制度性税收负担压到了最低可能性边界上。这极大优化了营商环境,增强了投资市场主体的经营安全感和获得感,提振了信心,稳定了预期。
另一方面,着力促进稳增长。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扩散,形成了新的经济下行压力。此时,政策助力经济增长非常重要,减税降费可从供需两端稳增长。
从供给侧角度看,减税降费会增强市场主体扩大投资的能力。以制造业为例,其提供的税收占全部税收总额的30%左右,提供的增值税占增值税总额的60%。制造业规模扩张和结构调整离不开物流业规模扩张和结构转换,对于处在规模扩张期大量购进机器设备和新建改扩建物流设施的物流企业来说,下调增值税税率的减税收益最大。可以看出,降低税率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上下游双向互补激励机制。
从需求侧角度看,减税降费为消费扩张和消费升级创造了条件。近年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投资,增值税改革降低税率相应也减轻了消费者购买货物和劳务的税收负担,从而增强了实际购买力。
陈彦斌:去年至今,我国实施了较大力度的减税降费政策,主要出于三重考虑。首先,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的考虑。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2020年一季度宏观经济造成较大冲击,需要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逆周期调节,尽可能平抑经济波动。
其次,基于中长期经济增长下行压力的考虑。近年来,在人口老龄化加速和贸易摩擦加剧等因素作用下,我国经济长期潜在增速逐渐下降,对此传统货币政策等应对效果有限,而以大规模减税降费为核心的积极财政政策效果要好得多。
此外,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考虑。受贸易摩擦加剧等因素影响,最近两年中国外需增长放缓,依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扩大内需对于保证经济平稳增长至关重要。较大力度的减税降费政策有助于提升居民消费信心和企业投资信心,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汤继强:疫情发生后,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加快恢复,离不开积极的财政政策。减税降费作为重要的宏观政策工具,不仅能够有效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还能帮助企业发展。
制造业具有强大造血功能,对经济持续繁荣和社会稳定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减税降费可以促使企业将更多资金投入创新研发与扩大再生产中,进而推动整个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缓解经济下行的压力,增强国民经济抗风险的能力。
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有助于中小微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盈利能力,更好地应对外部压力。
抗疫情与促发展相结合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21项税费优惠政策,这些政策主要着力点在哪里?
李平: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指向明确、针对性强,政策效应显著,在助力抗击疫情、促“六稳”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在延续去年普惠性、实质性减税降费政策的基础上,新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疫情防控的优惠政策。纳税人除了能继续享受此前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还可以享受新的优惠政策,这对于困难企业帮助很大。国家税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全国减税降费共计4027亿元。其中,新出台的税费优惠政策增加减税降费额1589亿元。
其次,政策针对性强。围绕“助力疫情防控、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我国出台了支持医疗救治政策2条、支持物资供应政策5条、鼓励公益捐赠政策4条、支持复工复产政策10条,指向明确。
在减税降费方式上,增值税、所得税、社会保险费和地方税种等税费一齐减降,降低税率、直接减免、税前扣除、递延纳税、出口退税等优惠方式有机组合,形成了减税优惠的“组合拳”,达到了良好的减税降费效果。
陈彦斌:疫情发生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有效控制疫情、维护经济和社会稳定的税费优惠政策,主要有以下三个着力点:一是着力防控疫情,确保物资供应。保障医疗物资的供应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必要条件,对生产、运输、进口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实行税收减免意义重大。
二是着力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中小微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受此次疫情影响,部分企业停工停产,生产经营出现困难。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有助于企业轻装上阵,尽快恢复正常的经营运转。
三是着力保障就业,有效拉动内需。疫情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利润下降,可能在短期内造成失业增加,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稳定。税收优惠政策在帮助企业减少损失的同时,也有助于稳定就业水平,从而对拉动内需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
创新服务助推政策落地
从政策执行情况看,减税降费是否达到预期效果,企业获得感如何?
白景明:疫情发生后,从税收政策到支出政策都陆续出台实施,呈现及时、全面、见效快的特点。这些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有力支持了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达到了预期效果。从实施情况看,预计一季度减税降费规模将远超去年同期。
李平:只有配合相应的征收管理措施,才能让减税降费政策落到实处、收到实效。用管理和服务上的改革创新,能够有效解决政策实施中的难点问题,确保政策平稳落地和顺利推行。
首先,及时调整税收管理措施,依法延长申报纳税期限,积极帮助企业缓解资金压力。同时,落实“无风险不检查、无批准不进户、无违法不停票”要求,减少或推迟直接入户检查,切实保障发票供应。另外,大力推广“非接触式”办税缴费服务,拓展网上办税缴费事项范围,丰富非接触办理方式。
其次,充分发挥金税工程税收大数据优势,为支持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服务。目前,金税工程税收大数据系统包含了上亿条法人登记信息,8亿多条自然人基础信息,支持年处理涉税业务超过100亿笔。通过充分挖掘利用这些税收大数据,能够持续跟踪反映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情况,服务政府部门决策,帮助复工企业渡过难关。
此外,各地利用增值税税控系统开票数据,可以建立企业复产复销分析模型,对企业销售发票开具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动态掌握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的复工复产复销情况。比如,江苏省税务部门充分利用大数据助力企业加速“重启”,徐州市税务部门建立了信息平台,帮助徐工集团解决用工紧张、资金不足、原材料短缺等难题,协助当地近百家供应商快速完成复工申请。
最后,注重精准协同施策,强化合力效应,构建共治格局。比如,深化“银税互动”助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将纳入“银税互动”范围的企业数量进一步扩大,在纳税信用A级、B级企业基础上扩大至M级企业。
此次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大都是综合性一揽子措施,这些政策本身就内含着政府各部门的职责权限。确保优惠政策落地生根见效,需要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探索经济治理中的共治机制。比如,部分中小服务型企业受疫情影响比较严重,减税降费带来的纾困作用需要与一系列金融政策等更为直接的措施相结合,才能更好发挥政策红利的作用。
陈彦斌:近年来,我国一直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减税降费取得显著成效。除了继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之外,财政政策应进一步提质增效,支持扩大内需,为企业扩大生产创造良好条件。与此同时,货币政策也应积极协调配合,通过降低实际利率减轻企业融资成本,共同提高企业的获得感。
不断降低企业税费负担
下一步,我国继续实施减税降费的空间还有多大?如何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
陈彦斌:当前,部分企业既面临经营成本较高等长期存在的老问题,还面临订单少等新问题。尤其是在欧美疫情迅速扩散的情况下,国外消费需求大幅减少,导致我国企业出口订单下滑。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出台应对措施,实施更大力度、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的减税降费政策,积极帮助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建议适当提高2020年财政赤字率,这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财政收支压力,也能为进一步减税降费提供空间,提振各方信心。
当前,我国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等行业实施了税收优惠政策,并且针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交运输、生活服务、快递收派等行业实行免征增值税政策。未来,还应针对受疫情影响较重的企业,尤其是非头部企业和中小企业,出台更多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税费负担。
汤继强:我国地域面积大,不同地区疫情防控工作有差异性。因此,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优化完善疫情防控举措,提供差异化税收服务。
总体上看,减税降费仍有一定空间。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能够帮助企业发展,有序推动各类市场复工复产,促进生活服务业正常经营,扩大居民消费,形成供需良性互动。
同时,要高度重视疫情对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冲击。小微企业普遍体量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的难度大。国家已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小微企业的减税降费政策措施,建议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此外,对于受疫情冲击较大的外贸企业,有必要通过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稳住外贸基本盘。
白景明:这次疫情防控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减税降费归根结底是要保持和发挥这种制度优势。总体来看,在进一步拓展减税降费空间的同时,要多角度考虑问题、多方面创造条件,特别是要认识到优化支出管理是减税降费的重要条件。
第一,深化增值税改革。针对疫情对经济负面影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减税政策,涉及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多个税种,但毕竟是应急之策。要进一步探索维护经济和社会安全的长期税制安排,如增值税改革,前期降低了两档标准税率,下一步应继续简并税率,把目前的三档标准税率简并为两档。这样既可以确保增值税收入降幅平稳,还能减轻工业品生产和流通领域税负,确保工业生产体系和物流体系完整性长期可持续。
第二,加快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本次疫情扩散面宽、扰动性强。在此情况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带来的减税额快速增加,外加政策性减税,2020年税收增速大概率低于去年。为此,要加强预算管理,缓解收支矛盾,依靠用好资金应对支出需求扩张。
加强预算管理是化解或缓解财政收支矛盾的基本途径。加强预算管理治本之策是深化预算管理改革,要做到这点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快完善支出标准体系建设,调整支出标准结构,降低一般性支出的支出标准水平;二是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关键是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坚决把基本支出绩效评价与人员经费支出挂起钩来,坚决通过绩效评价压缩掉不必要的项目支出。
本文转载自经济日报